海尾元宵福首与社公绕境
元宵福首与社公绕境
莆田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。莆田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,供奉的社公被称为“尊主明王”;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作“境”,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。 “福首”,是流行于福建莆田、仙游地区的一项元宵节特色民俗活动。各村每年按年龄与辈分轮流推选若干名成年男子担任“福首”,寓意为全村带来福气、迎祥纳吉。民间认为,“福首”肩负为族人祈福、避邪、纳吉的重要使命,象征一年好运的开启。 “福首”制度是海尾村延续百年的元宵节重要民俗传统,承载着郭氏族人对福祉安康的美好祈愿。其制度沿袭有序,亦因时而变。 早年,为体现尊重与轮值公平,自1984年,恢复元宵福首,每年按辈分及年龄推选本村四位成年男子担任“福首”。自2018年(戊戌年)起,鉴于人口增加及族众参与热情提高,福首人数调整为七位,至今沿用。 每位“福首”均配有独立“社炉”(香炉),象征其代表家族祈福、敬神、传承的职责。轮值期间,福首需每日诚心上香,敬奉社公(尊主明王),寓意薪火相传、福运绵延。此制度不仅体现宗族间的礼仪传承,更是海尾村民团结、敬祖、尚德的重要文化象征,至今香火不断,代代延续。 初四点火炉 · 闹元宵启序 农历正月初四,是莆田传统中“过大年”的重要日子之一。此日不仅是送灶迎神、商贾开市的吉时,也象征着新年真正进入高潮。莆阳民间素有“初四迎财、点灶开炉”的风俗,寓意新年财运启旺、家运兴隆。 在海尾村,初四更是元宵节庆的序章,村民正式开启一连串热闹而庄严的“闹元宵”系列民俗活动。 当日下午,海尾村家家户户便提着印有“郭”姓字样的小灯笼,携带稻草束与贡银,齐聚宗圣堂·张镇社。点灯仪式由此展开——村民依次将灯笼在宗圣堂张镇社烛火上点燃,堂外再将稻草捆点燃,引火回家,称为“点火炉”。 宗圣堂前,一时间火光摇曳、香烟缭绕,稻草燃尽化作祥焰,象征驱晦纳吉、迎神接福。贡银则寓意敬天礼祖、财源广进。村民再将这束承载神火的稻草火种带回自家灶台,将其点燃,谓之“开炉”,意为新年从此火气腾腾、福气满堂。 随后,将点亮的小灯笼悬挂于自家屋檐或厅堂,象征家宅光明、添丁添喜;同时燃放鞭炮,声声迎福,驱邪纳祥。这一整套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仪式,被称为“点火炉”,是海尾村代代相传的元宵序礼,也为整个月的元宵民俗拉开序幕。
自正月十一日起,海尾村元宵节气氛渐浓,全村家家户户皆备金簪红布,送往当届福首之家“起炉”焚香,祈求福运齐来、神佑庇护。所谓“金簪红布”,其制式大致为一至二尺长,上端缀以三朵精巧点翠金花,象征“福、禄、寿”三全并至,寓意“阳花三春、瑞气盈门”。下部则悬一抹三寸见方红绸,庄重喜庆,整体金红辉映,既可奉神敬祖,亦可传情达意,乃莆阳元宵民俗中之吉祥信物。 金花红布不仅用于装饰“社公”金身左右鬓角,亦由福首亲朋好友挑盘担、提花篮,成双成对地献上以示贺喜。福首之家金花纷至,簪布如云,红金交辉,象征祥瑞盈门、敬福佑人。这些金簪红布在随后的“社公绕境巡安”中亦一同随行巡福,历经一村香火所至之处,方归回福首家中,再由亲族送神进贡,焚化升天,寓意人神两界共沐福泽,祈愿一年平安顺遂。 金花红布源流久远,莆阳民间相传其肇始于南宋抗元忠臣——兴化府玉湖陈氏陈瓒。据载,陈公散尽家财,聚众抗元,力复兴化府,南宋朝廷念其功业,封为通判权守兴化,然其未着朝服,唯以金簪插髻、红布缠臂以明身份,感动士民,威仪昭然。至明代追封陈瓒为兴化城隍爷后,始获官服官帽,而金簪红布亦随之成为神明装饰与民间敬贺之符,世代传承,香火不辍。 又一说,金花红布之俗,亦源自“状元巡街”之典。相传兴化府一位才子高中状元,朝廷圣旨嘉奖“文献名邦,贤俊辈出”,特赐百姓元宵可用“状元帽插金花、披红挂彩”之仪,以表兴化之荣。百姓感恩戴德,遂将金花红布之意融入福首礼仪,以福首为状元、为荣宗耀祖之象征,既贺福临之主,亦彰族望之荣。 由此可见,金花红布不仅为节俗礼制之器,亦承载着兴化儿女忠义仁勇、文才昌盛之精神传承。 海尾村元宵“福首”与社公绕境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,为本村最隆重的传统节庆之一。当日下午,全村恭迎“社公”(尊主明王神像)由宗圣堂·张镇社起驾,开启庄严的绕境巡游仪式。由七位当届福首手执社炉引领,海尾村家家户户与之换香纳福,寓意香火相传、福祉共享。 每年正月十二日,海尾张镇社举行盛大的“社公绕境”仪式。全村族人整装肃穆,恭迎尊主明王(社公)出巡巡福,祈佑风调雨顺、阖境平安。仪仗队伍庄严有序,体现了郭氏宗族的礼仪传承与文化精神。 其行进队伍依传统如下:
1.头旗开道 仪仗队最前列由“头旗”领行,旗上大书“郭”姓族号,象征郭氏一脉同根、宗族共祈。头旗高举飘扬,开启绕境队伍的精神气势。 2.张镇社宫灯 接续头旗的是两盏大型宫灯,悬挂“海尾张镇社”字样,庄重明亮,象征神明护佑、福光照临。 3.清道旗队 宫灯之后为清道旗手,手持彩旗引导,寓意开路辟邪,肃清尘秽,为社公神轿净道。 4.大锣队 清道旗后紧随大锣,大锣击响之处,惊邪驱秽、肃穆清心,标志神轿即将至临。 5. 全村郭氏家旗方阵(郭姓小旗) 紧随仪仗队前部的是由全村郭氏族人组成的“家旗方阵”。这一方阵由村中每一户郭姓家庭派代表参与,人人手执写有“郭”字的红色族旗,浩浩荡荡、旗帜飘扬,象征郭氏后裔血脉共承、香火不息。 这一队伍不仅展现宗族团结、薪火相传的精神风貌,也寓意着全族子孙齐聚一心,共祈平安昌盛。 特别的是,方阵中常有孩童随队同行,手提在正月初四“点火炉”仪式中点亮的郭姓小灯笼,灯火闪耀、童声叠起,使队伍更添生气与祥和氛围,也象征着新一代对传统的传承与延续,寓意“后继有人、福祉永延”。 6.扇铃鼓队(原海尾锣鼓队) 接着是节奏激昂的“海尾张镇社扇铃鼓队”(原海尾锣鼓队),锣鼓喧天、扇铃齐鸣,激发全场氛围,祈愿喜庆吉祥。 5.福首捧社炉 七位当届“福首”庄重登场,手捧“社炉”,炉香袅袅,象征为全村承祈社公福泽、引领香火的神圣职责。 6.金花红布 福首之后,是整村每家每户敬奉的“金簪红布”,由福首家庭集合组成献仪队列,金花红布摇曳生辉,象征祈福贺喜、喜庆盈门。 7.社公神轿(尊主明王金身) 尊主明王金身庄严安奉于神轿之上,由四位执士正抬,另有八人轮换辅助,共十二人组成抬轿队伍。神轿随绕境路线稳步前行,步履齐整,轿随人动,香烟袅袅,钟鼓齐鸣。沿途村民虔诚敬香膜拜,所至之处皆肃然起敬,象征社公神威普照、庇佑一方,祈愿风调雨顺、境安人和。
8.凉伞护驾 神轿之上撑起海尾张镇社传统凉伞,色彩鲜明,古朴典雅,象征神威浩荡、福泽覆盖。 9.社锣殿后 队尾为“社锣”收阵,节奏缓和沉稳,象征仪式圆满、神巡安宁。 整个仪仗队伍秩序井然,气氛庄严而热烈,不仅体现海尾郭氏宗族的文化传承与信仰尊重,更是族人情感凝聚、认同共鸣的重要体现。 绕境途中,神轿所至,锣鼓齐鸣,鞭炮连绵,香烟缭绕。村民高举绣有“郭”姓的家旗,簇拥随行,场面庄重而热烈。绕境结束后,依习俗将抬“社公”绕跑一圈,祈愿神力庇佑更显。随后,全村乡亲齐聚共共享“豆汤”(莆田特色妈祖面),象征团圆、温暖与年节的圆满。已然成为莆阳元宵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民间符号,映照着海尾族人代代敬神、崇德、祈福之心。 其随社公巡境、随福首贺仪、随信众焚香,每年正月十二日“社公”绕境仪式即将完成之际,族中长辈或值年福首,会在神轿返回宗圣堂前,于巡游终点设案发饼,将准备好的“丁饼”分送给随行参与绕境的宗亲与村民。此举既为神明所赐之福,亦体现族内分享福祉、传承香火的文化精神。孩童接得“丁饼”,象征得福加身;青年接得“丁饼”,寓意丁财两旺;老者接得“丁饼”,祈愿安康长寿。族人无论年龄尊卑,皆可一同领饼、纳福、沾喜,体现“丁口共享、族运同兴”的团结理念。 入夜后,“社公”依次驻停于海尾“十二大厅”。海尾村“十二大厅”之制,源自始祖泰治公入海尾定居之后的宗族发展脉络。泰治公原为郭氏四十二世祖,入闽三十七世,入莆二十三世,入南箕九世,自公元1755年由南箕迁徙至海尾,开基立业,奠定了海尾郭氏之基。 泰治公字国徽,妻彭氏在海尾育有四子。 大哥,长孫字维贤,子孙遂自称为“海尾一房”。 二哥,昌孫字光贤,子孙遂自称为“海尾二房”。 三哥,试孫字誉贤,子孙遂自称为“海尾三房”。 四哥,五孫字德贤,子孙遂自称为“海尾四房”。 四房子嗣繁衍,族系昌盛,各房后裔逐渐分支扩展,形成若干支派。至清末民初,四大房派族人约定整合宗亲结构,因应族群壮大与祭祀礼制之需,将四房进一步延伸为“十二个大厅”,各厅皆代表一支宗系,承担族内事务、香火祭祀与元宵活动中的轮值职责。 “十二大厅”不仅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见证,也承载着宗族礼仪、族规秩序与和睦共荣的精神内核,至今已历数代,香火不绝,族情绵延。 各厅设香案贡品,如鸡鸭、水果、糕点等,以谢神恩、求赐平安。
若该大厅当年轮值“福首”,停留时间更长,以示特别祝福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贡品为:“轮值福首,一家一猪羊,一户一鸡鸭(一般以鸡为主)”。每位轮值“福首”家庭需奉上一整头猪与一只肥羊,象征家族富足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,表达对神明的虔敬之情。猪羊处理整洁,贡于香案之上,配以糕点、水果、三牲、酒礼等,场面庄重热烈。 这一传统既是福首荣耀的体现,也是族内和谐与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,凝聚着海尾郭氏宗族对神明、祖先与家国福祉的共同信念。 “社公金身归位”-社公绕境仪式落幕 次日拂晓,海尾村迎来庄重肃穆的“社公金身归位”仪式。社公神轿(尊主明王金身)在海尾郭氏族众的簇拥护送下,由“十二大厅”的最后一厅起程,缓缓绕境一圈,返回宗圣堂·张镇社,象征神明巡境祈福圆满完成,福佑即将归根。 在正式归位前,需依循祖制,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——“掷圣杯请示”。由值年福首代表全族向社公请示是否可归座。每一次掷杯,皆须向神明表诚意,直至三次连得“圣杯”(象征神意允准),方可正式安奉金身。 每掷一次圣杯,围观的郭氏族亲便齐声高喊“好——!”声音洪亮,震动堂前,表达对神明回应的欢喜与敬意,也是一种凝聚人心、传递福气的仪式感。 若连续三杯皆得圣杯,族人即鼓乐齐鸣、香火旺盛,将神轿恭迎入殿归位。此举寓意神明福佑已成,顺利归座,来年全村必风调雨顺、阖家安康、丁财两旺。整个过程肃穆庄严之余,亦洋溢着宗族团结与虔敬信仰的深厚底蕴,世代延续,香火不绝。 此外,于正月十六日,将举行新一届福首交接仪式。届时,当届福首完成职责,来年轮值者依序接任,全体宗亲齐聚宗圣堂,共同见证交接。宗亲们还会将家中旧年灯笼集中带往张镇社,焚烧于堂前空地,象征辞旧迎新,光明延续,寓意福火相传、万象更新。 在海尾郭氏宗族的元宵传统活动中,除了“社公”绕境巡游、敬神祈福等仪式 之外,亦延续着一项极具礼仪与情感象征意义的习俗——“福首敬宴”。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,海尾村本届“新任福首”与“应届福首”将联袂设宴,诚邀历届“福首”之宗亲齐聚一堂,共叙族情、传承礼俗。 此宴不仅是对前人奉献与福祉祈愿的感恩与敬重,也象征新旧交替、香火不断的庄严交接。席间不设喧哗,讲求礼仪与尊长敬老之道,席前依传统由新任福首一一致辞敬酒,以示谦逊恭敬,承续前辈之志。 通过此敬宴,海尾郭氏宗族强化了宗亲之间的团结凝聚与文化认同,使“福首”制度不仅承载神圣职分,更具人文温度与家族荣誉感。 海尾•张镇社元宵福首与社公绕境民俗活动传统代代相传,香火不断,不仅展现了海尾郭氏宗族对先祖的敬仰,更凝聚了族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文化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