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郭氏海尾族谱


莆田郭氏海尾族谱1920年版-收录至海尾第七世(声字辈)

莆田郭氏海尾族谱2025年版
长按扫码查看
在线PDF阅读:
目录
前言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3
1. 郭氏回族历史源流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4
2. 郭氏魏塘三孝子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5
3. 郭氏宗族世系源流——————— 6 – 8
4. 郭氏魏塘大厅派江头房南箕分支- 9-10
5. 郭氏繁衍海尾后裔
5.1 碟记式世系表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11- 112
5.2 欧式世系图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113 – 254
5.3 简版世系图(海尾四房)—————— 折 页
6. 祠庙志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257 – 258
7. 元宵福首传承录——————— 259 – 262
8. 本支族人后续登记表————– 263 – 280
9. 领谱字号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281- 282
前言
一、海尾族谱是根据莆田郭氏族谱资料和有关历史记载,以郭氏繁衍海尾后裔的现实材料为基础,经过系统的筛选和编纂而成的。这部族谱相对完整地记录了海尾家族的发展历程,对海尾家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尤其是书中对“三孝子传”的阐述,将对后代子孙加强对家族历史的认识、传承先祖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。同时,族谱对祖先崇拜和文化传承,它强化了对祖先的记忆和尊敬,通过祭祖等仪式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。其次增强族人之间的团结友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因此,这部族谱不仅是家族的历史记载,更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民族教科书。
二、清朝乾隆四十五年,公元1755年,海尾族人由兴化府延兴里南箕境(现万科城张镇)迁入海尾定居,海尾宗圣堂建于公元1896年,鉴于每年元宵节渡江困难,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分社设立海尾张镇社塑尊主明王、后土夫人。1990年,进行重修,并增建两旁厢厅,因年久失修,于2015年,捐资叁佰伍拾万元,进行重建三教祠(宗圣堂•海尾张镇社)及海尾大剧院和老年文体活动中心,宗圣堂·张镇社、壹善堂、興隆廟、清龍洞、清義洞,五处古迹介绍,详见附页。
三、在叙述郭氏历史时,重点写郭子仪的事迹。从他光辉的生平,到他的后裔从河南固始迁居福建长乐,继而分布到全省各地,充分说明今天福建各地郭子仪的后裔——回族人的发展历程。
四、在编排氏族的传承时,主要列出直系后裔。至于旁系后裔,本族谱则不做详细记录。
五、族谱编排时,重点关注魏塘大厅派江头房南箕等分支的繁衍发展。目的是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海尾后裔的来源和家族的传承脉络。
六、书中提到的五个古代排次,是按照郭氏的总世代顺序排列的:入闽世代、入莆世代、入南箕世代(现莆田万科城张镇)、入海尾世代。这一编排方式旨在加深读者对不同时期祖传的理解。
七、在族谱中,记录海尾后裔时增加了“字”的排行。传说海尾“字”的排行如下:
君殿世徽贤 文武振家声
孝友天和合 金銮太运星
文献参考: 1.《莆田郭氏族谱》(1920年版)
2.《海尾郭氏族谱》(1998年版)
1. 郭氏回族历史源流
郭姓的起源可追溯至四大部分:其一,源自姬姓;其二,源自任姓;其三,源于地名;其四,由外族改姓而来。
1、源自姬姓。在西周时期,武王将他的叔父虢仲封在陕西宝鸡,建立了西虢国(因为“虢”与“郭”相通)。后来,周平王迁都时,西虢国也随之迁往河南,并改名为南虢国。然而,在春秋时期,南虢国被晋国所灭。与此同时,留在原西虢国的人们被称为小虢,但他们在春秋时期也被秦国所灭。此外,周武王还将他的另一位叔父虢叔封在东虢,地点在今天的河南荥阳北。但后来,周平王将东虢国的土地赐予了有功的郑国。东虢国的后裔虢序则向北迁徙至山西平陆,被称为北虢国,最终也被晋国所灭。在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(即公元前497年前后),虢序的后裔又迁居至晋阳及其以北的地区,包括现今的山西太原至忻州、原平等地。西虢、东虢、南虢以及北虢的郭公(即虢序,也被称为郭序)的后代都有以郭为姓的,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无疑是中华郭氏的最大和最主要的一支。
2、源自任姓。在黄帝的子部落中,有一位名为禺虢的成员,他以任为姓。任氏族,作为黄帝时代的关键氏族之一,源自东夷族。禺虢的后代禺京,在其后裔中,于夏朝时期创立了郭国。然而,这个郭国在公元前670年时被齐国所灭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山郭氏正是源自这个古老的郭国。
3、源自地名。在古代,郭是指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,相当于今日的市郊。那些居住在外城的人们,便以郭为姓,形成了郭氏。此外,还有因居住在城郭的不同方位而分为东郭、南郭、西郭、北郭的,其后代大多简化为单姓郭氏。这类郭姓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,其族源和姓属已难以考证。
4、源自少数民族
①回族,其郭姓源自西域波斯人伊本·库斯·德广贡·纳姆,汉名郭广德。“库斯”与“郭氏”谐音,由此,回族人便有了汉字姓郭的起源。在泉州、惠安的回族群体中,以及迁居各地的郭姓回族,多属于郭广德的后裔。
②蒙古族,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记载,蒙古族的郭尔罗斯氏、郭尔罗特氏、郭齐里氏等,在汉化过程中均改姓为郭。
③满族,同样根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的记载,满族的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的女真贵益昆部落,其汉义为“钩子”,居住在黑龙江流域。这一姓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来所冠的汉姓即为郭。
2.郭氏魏塘三孝子
郭氏三孝子:郭义重、郭道卿、郭廷炜
郭义重,字处仁。莆田县仁德里魏塘(今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郭庄)人。早年就读于太学,以操守尚称。年四十余客钱塘。闻母丧,徒步赶回奔丧,服丧间每一悲伤就呕吐鲜血。义重家道寒贫,乡人援手接济,其婉辞不愿接受。义重奉母灵柩葬于壶山之阳,手莳松竹,结庐守墓,追慕哀切,天降甘露,鸟鹊驯集。郡上其事,朝廷于绍兴十三年(1143)高宗诏旌表其闾。郡守奉圣旨,立“双阙”于魏塘所居之前,并赐“百官下马”碑,免除郭氏子孙三十年徭役,郡给每年田租十石,用于祭祀。绍兴二十一年(1151)以特科奏名,补官右迪功郎、浔州司法参军,调德庆府参军录事。年六十始娶,以高年终,葬筑府城南深渎。林光朝应义重族弟郭彦莘之请,为撰《郭氏旌表门闾记》;卿士大夫为立“孝子祠”,而私谥为“孝节”。明景泰间,参政李颙为郭义重及其五世孙郭廷炜修孝子坊。
郭道卿,字景仁,一字公明,号平畴。莆田县仁德里魏塘郭埭(今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郭庄)人。宋末元初诗人。郭义重四世孙,弟郭佐卿,子郭廷炜。其母亲徐氏病剧,道卿哀泣吁天,祈愿以自身代替母病,后果然母病愈,且以高寿终。南宋景炎元年(1276),元兵攻至莆田,贼盗乘机起,道卿日抱母柩泣号:“儿在旁,母无忧。”俄元兵围至,见灵柩失跌坠刀。知遇大孝子,报于带队将领。遗一矢为后来兵卒戒,俾无毁其家。后来又有强盗来此,邻居里人都逃去躲藏,道卿弟佐卿独守义重的孝子祠,不忍逃离,被强盗抓住。强盗欲杀其弟佐卿,道卿泣告曰:“吾有儿已长,弟弱子幼,请代弟死。”佐卿亦泣告曰:“吾家事赖兄以理,请杀我。”道卿固引颈请刃,盗相顾曰:“汝孝门兄弟若此,吾问忍害?”两释之。元武宗朝,勒有司旌其门闾。建双阙表彰。卒年八十岁。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。《莆风清籁集》卷七存其诗一首《乱后谒母墓》,此诗出自至性,可以感鬼神而泣风雨。《元史》列传卷八十四《孝友》有传。
郭廷炜,字景文,号沧边。莆田县仁德里魏塘郭埭(今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郭庄)人。郭义重来孙,郭道卿子。宋咸淳十年(1274)王龙泽榜进士。官任建宁路平准行用库使。莆田郭氏四孝子:郭义重、郭道卿、郭廷炜、郭济,位列其一。《元史·郭道卿传》载,郭道卿儿子郭廷炜任建宁路平准行用库使时,辞官归家侍养老父。父病危,廷炜忧愁不安,一夕发尽白。武宗初,福建宣慰司旌表兴化路莆田县郭廷炜世守孝义。廷炜卒后,墓葬县东北延寿里陈山头。入祀莆田乡贤祠。
3.郭氏宗族世系源流
敬之
|
子仪 一世 (唐代)(公元618年-907年)
|
暧 二世
|
钊 三世
|
仲恭 四世
|
瞿 五世
|
延嵩 (配吴氏,字惟夫) 六世 (后唐) (公元923年—936年) 入闽一世
|
贽(行一,配林氏,字孝诚) 七世 入闽二世
|
恂(行一,配荔氏,官明贤侍郎,字正遂 入仙游之祖)
八世 (后梁)(公元907年—923年) 入闽三世
|
质(行二,配荔氏,字尚周 )
后晋(公元936年—947年)
后汉(公元947年—950年) 九世 入闽四世
|
中(行一,配吴氏,官太中丞,字正遂) 十世
后周(公元951年-960年)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
北宋(960年—1127年) 入闽五世
|
添(行二,配阮氏,官司库参军,字曾益) 十一世 入闽六世
|
钧(行一,配吴氏,官太常协律字,尚万) 十二世 入闽七世
|
江(行一,配某氏,官内府长史,字元流) 十三世 入闽八世
|
壹(行一,配代陈氏,官通值郎,字德首) 十四世 入闽九世
|
尹(行二,配叶陈氏,官进士秘书,字厚仁) 十五世 入闽十世
|
琪(行一,配方氏,二甲进士,官兵部尚书,屯田郎中,字大王)十六世
北宋(960年—1127年) 入闽十一世
。琪(行一,配方氏,二甲进士,官兵部尚书,屯田郎中,字大王) 十六世
北宋(960年—1127年) 入闽十一世
|
枨(配郑氏,字仲发) 十七世 入闽十二世
|
元纯(行一,配某氏,字德尚) 十八世 入闽十三世
|
惟显(行一) 惟高(行二) 十九氏 入闽十四世 入莆一世
|
惟高(行二,配朱氏宋氏,北宋乾兴(公元1022年)入莆,入莆始祖,字一)
|
斌(配游氏,字胡义) 二十世 入闽十五世 入莆二世
|
瑛(配陈氏,字钗) 二十一世 入闽十六世 入莆三世
|
迁(行二,配方氏世称孝母,字临伯号元二,葬壶山深涧) 二十二世
入闽十七世 入莆四世
|
義重
(配许氏,宋宣和七年补入太学,绍兴试礼部二十一辛末登赴达进士,官迪功郎,肇庆府录事参军,字延仁,孝子) 南宋(公元1127年—1279年) 二十三世 入闽十八世 入莆五世
|
尧若(配王氏,字公贤号寿二,居郭沧,为郭沧派始祖)二十四世 入闽十九世 入莆六世
|
瑚(行一,配徐氏,安氏,字大四,郭沧派大厅始祖) 十二五世 入闽二十世 入莆七世
|
道卿
(行一,祀前殿,赐进士出身修学宫,官福安府丞务郎,字公明,孝子)
宋元(公元960—1368年) 二十六世 入闽二十一世 入莆八世
|
廷炜
(行一,将士郎,登王龙泽榜进士,宋咸淳十年,字景义号仓池,孝子两任清漳教授) 二十七世 入闽二十二世 入莆九世
|
墅
(行一,居魏唐大厅派,配王氏,邑博士,字仲达) 元朝(公元1271—1368年)
二十八世 入闽二十三世 入莆十世
|
镇
明朝(公元1368年―1644年)二九世 入闽二十四世 入莆十一世
镇
明朝(公元1368年―1644年)二九世 入闽二十四世 入莆十一世
|
渊 三十世 入闽十二五世 入莆十二世
|
椿 三十一世 入闽十二六世 入莆十三世
|
爝
(字公署,学政,永乐年归德举人) 三十二世 入闽二十七世 入莆十四世
|
尧叟 三十三世 入闽二十八世 入莆十五世
|
玉器
三十四世 入闽二十九世 入莆十六世
入南箕-今荔城区拱辰街道(莆田万科城)张镇村
南箕开宗始祖
4.郭氏魏塘大厅派
江头房南箕分支
玉器
(配舍氏,南箕分支,江头房魏塘大厅派)
三十四世 入闽二十九世 入莆十六世 入江头南箕一世
|
英仲(行一) 伟仲(行二)
三十五世 入闽三十世 入莆十七世 入江头南箕二世
|
南庄(配黄氏)
三十六世 入闽三十一世 入莆十八世 入江头南箕三世
|
德一 (行一) 德二(行二) 德三 (行三) 德四(行四)
三十七世 入闽三十二世 入莆十九世 入江头南箕四世
|
胡选(德一子,清朝公元1644年—1911年)
三十八世 入闽三十三世 入莆二十世 入江头南箕五世
|
承甫(行一,侄骐入继,配陈氏) 承启(行二)
三十九世 入闽三十四世 入莆二十一世入江头南箕六世
(君)
|
骐(侄闰入继,配芳陈氏,字鉴瑞)
四十世 入闽三十五世 入莆二十二世 入江头南箕七世
(殿)
骐(侄闰入继,配芳陈氏,字鉴瑞)
四十世 入闽三十五世 入莆二十二世 入江头南箕七世 (殿)
|
閏(配林陈氏,字景添,行二)
四十一世 入闽三十六世 入莆二十三世 入江头南箕八世(世)
|
沐治(行一,配朱氏,字慎微)
(子一,来孫,配英氏)
(由侄元文入继,即长孙次子三哥,字正贤,行四))
泰治(行二,配彭氏,字国徽)
毕治(行三,侄光贤入继)
遵治(行四,侄誉贤入继)
四十二世 入闽三十七世 入莆二十四世 入江头南箕九世(徽)
|
泰治(行二,配彭氏,字国徽)
公元1755年 入海尾 海尾开宗始祖
|
长孫(行一,次子三哥,字元文)- 海尾一房
昌孫(行二) 海尾二房
试孫(行三) 海尾三房
五孫(行四) 海尾四房
四十三世 入闽三十八世 入莆二十五世 入江头南箕十世
(贤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