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宗圣堂•张镇社

       宗圣堂·张镇社,是海尾村历史悠久的重要信仰场所,亦为莆田三一教的代表性庙堂之一。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四十五年(公元1755年),当时海尾族人由兴化府延兴里南箕境(现万科城张镇社)迁入海尾定居,并于公元1896年创立宗圣堂,由于早年每逢元宵节需渡江至南箕境(今万科南箕天后宫)祭祀,颇为不便,遂于民国三十五年(公元1946年)分社设立张镇社,奉祀尊主明王、后土夫人等尊神,护佑乡里。

    宗圣堂历经修缮与扩建:1990年进行重修,并增建两侧厢厅;2015年,因年久失修,由全村乡亲与各界热心人士共筹资人民币叁佰伍拾万元,重建三教祠(宗圣堂、张镇社),同时新建海尾大剧院与老年文体活动中心,使之焕发新生,成为集信仰、文化与社区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。

    宗圣堂·张镇社不仅承载着海尾村深厚的宗教文化与乡土精神,更是海尾族群团结与传承的重要象征。

2.壹善堂(佛教寺院)

      壹善堂,位于莆田海尾村,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佛教寺院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(公元1896年),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。自创立以来,香火延绵不绝,成为村民重要的信仰与心灵寄托之地。

    寺院曾于1947年重修,次年扩建前座。解放后,虽历经波折,但信众不息,佛灯常明。至2005年,在全村百姓及各界善信的支持下,共筹得32.7万元人民币进行全面重建,并于2006年冬竣工,恢弘庄严,重现昔日辉煌。为感恩大众善举,特立碑以志。

    壹善堂不仅承载佛法弘扬之使命,亦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。每逢佛教重要节日,乡亲们齐聚寺中吃斋集会、诵经礼佛,共沐佛恩,包括:

农历二月初八: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

农历四月初一:佛教十斋日之一

农历十月初一:寒衣节,祈愿祖先安宁

农历腊月初一:释迦牟尼佛加持日,福慧增长

    虔诚礼佛,积德行善,壹善堂至今香火不断,亦见证着海尾村民代代相传的善念与信仰。

3.興隆廟(土地庙)

興隆廟(土地庙)简介

興隆廟,原称“土地庙”,为海尾村的重要民间信仰场所,主要供奉福德正神(土地公),庇佑村境平安、风调雨顺、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。该庙香火旺盛,历代村民皆虔诚礼奉,祈求土地神护佑一方。

   然因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,加之年久失修、地基倾斜,原庙已不敷使用。为延续香火、弘扬乡土信仰,于岁次辛巳年(公元2001年),由村民与善信共同倡议,集资重建,并迁址于更为稳固的地段。新庙落成后,正式命名为“興隆廟”,寓意福德绵延、村庄兴旺、百业兴隆。

   廟宇虽小,情意深厚。每年农历初一、十五及重大节庆,乡亲们皆前往焚香祈福,成为村民精神依托与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场所。

4.清龍洞

       清龍洞,原为田子屋,位于木兰溪入口畔,地形临水,风景清幽,历来为海尾村先民所敬奉之灵地。然因年久失修,加之木兰溪支流河道整治,旧址地基倾斜,已难以安奉神灵。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,延续信仰香火,于岁次辛巳年孟冬阳月(公元2001年11月),村众同心,择新址重建,并命名为“清龍洞”。

      “清龍”之名,寓意山川灵秀、龙脉绵延、护佑一方,象征庇护乡民、清净祥和、风调雨顺。洞虽新建,然承载的是先祖信仰的延续与村民对自然神明的尊崇。

       清龍洞重建,不仅为村庄增添了一处清幽灵境,更是海尾人民守护传统、凝聚乡情的重要象征。

 

5.清義洞

     清義洞位于海尾与邻村交界处,是港利村村民世代传承的民间信仰场所,主要供奉黑白无常尊神。黑白无常为冥司神将,主掌阴阳、勘察善恶,保境安民,镇邪驱恶,深受信众敬仰。

    原庙因年久失修,结构破损,难以继续承载香火。为弘扬传统信仰文化、庇佑地方平安,港利村民众于己卯年(公元1999年)重建。

   “清義”之名,取其清明正气、公义昭彰之意,象征神灵明察善恶、护佑黎庶,亦寄托村人崇德尚义、清正无私之精神寄望。

    清義洞虽为小庙,却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与乡土信仰,亦是港利村民敬神感恩、凝聚乡情的重要象征。